- · 《世界哲学》期刊栏目设[10/30]
- · 《世界哲学》杂志社刊物[10/30]
- · 《世界哲学》杂志社收稿[10/30]
- · 《世界哲学》编辑部征稿[10/30]
- · 世界哲学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世界哲学》投稿方式[10/30]
- · 《世界哲学》数据库收录[10/30]
成中英:中国哲学天地之心的世界精神应对现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自左向右,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都肯定自然宇宙的生命性和精神性属于内在超越精神 毋庸置疑,中国哲学的自然宇宙观也经历着时代和西方哲学的挑战,最显而易见的是三种:
自左向右,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都肯定自然宇宙的生命性和精神性属于内在超越精神
毋庸置疑,中国哲学的自然宇宙观也经历着时代和西方哲学的挑战,最显而易见的是三种:西方哲学的超越性、现代科学知识和真理、现代道德实践。成中英逐个予以回应和破解。
对于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真理的挑战,成中英首先梳理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脉络。17世纪哥白尼天文革命发展到牛顿的经典物理学,20世纪有了新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发展。这些学科都呈现了“宇宙是物质的能量的存在”。而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并不忽视生命的自然发生,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都致力于用符合当代自然科学的运动规则来加以说明。
中国哲学前行动力:自然宇宙本体论
对于中国先人如何在公元前8000年形成了自然宇宙本体论,即感知生命的创造力蓬勃发展的自然秩序,梳理《易经?系辞》第三章到第六章,成中英运用现象学与知识论还原了“深知成像”过程。这其中,历经了七个步骤:观天下之万物—感生命之蠕动—观其所感—感其所观—观感汇通提升层次—建立观感整体的统一,掌握一个主客相应的具体物。
上图:三位获奖学人:段重阳、Ennen、王开元和颁奖嘉宾华珊嘉(Sandre Wawrytko)
此次大会期间,9场大会演讲,11场特邀会议均有华东师大微信公众号直播且有回看,90场专题会也有腾讯会议号和直播,惠及了广大的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记者时常是一个房间播放着“宋明理学新发展”并录音,另一个房间播放着特邀会议的视频号直播。
同心圆:代际传承、技术传导、中西融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先秦儒学对“天地一心”的理解,成中英提示我们不该忘了荀子。“从现代化立场来看,荀子是第一位将知识客观化的儒家大家,他善于转化易经的智慧和语言逻辑,提出了人的主体性与世界的旁体内外一致的思想。”
国际中国哲学会执行主任庞安安在盛赞此次会议的活力和参与纪录后,骄傲地和在线的数万人分享:国际中国哲学会是英语学术界人数最多的机构,唯一的说双语的学术组织,从未间断地每年在美国举办7、8场大型活动,她推荐《国际中国哲学季刊》的网页和学会的报名表格,欢迎更多年轻学人加入到这个已经拥有近千人的学术机构。大会也激发着年轻学人的主体参与意识,记者在其他专题讨论中,听到了青椒们(年轻教师的自嘲称呼)或博士生们在表达“大牛在言说大话题,我们言说什么呢?”
除了代际传递外,从专业圈扩展到社会面也同步形成,而这些源于技术传导。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国。从人类文明史来看,知识或理念的传播离不开技术的升级。先秦时代,孔子将传授给贵族子弟的学说推广到平民,开设杏坛,以肉干等方式广收平民弟子,使得儒家学说得以普及;西方从中世纪转入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人古登堡(1398-1468)对西方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书籍从神学院广泛流入民间有了可能性,启蒙得以实现;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20年的疫情刺激了线上会议技术的升级发展,使得各种线上会议、讲座的传播得以便捷实现。
闭幕式部分嘉宾大合影?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形式提供了便捷,内容则助力粘性。ISCP会长杨国荣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了这120场活动的精要:论题丰富而多样,在人物考察方面,涵盖从先秦到近代的不同哲学家;在学派分析方面,兼及儒释道,以及名、墨、法各派;在比较研究方面,既有中西的对照,也有中印思想的分梳;在哲学问题的探讨方面,则涉及本体论、宇宙论、政治哲学、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等领域。
最可喜的是,不仅地域上有全球的哲学人共同参与,关键是有不同方法论碰撞。不少从事西方哲学,包括分析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学者,也参与了学术讨论。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外哲学界都存在一种学科划界的突破尝试。
由此可以这样转化,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观和中国的自然宇宙的生命观相互对应,后者的优势是整体的直观和亲切的体验,因此,可以“重视逻辑和经验科学,把它看成人类生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文章来源:《世界哲学》 网址: http://www.sjzxzzs.cn/zonghexinwen/2022/0707/709.html
上一篇:李晨阳:做“孟子式”哲学,力促中国哲学成为
下一篇:「每日社科」哲学与闲暇和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