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进步是辩证的:斯特劳森与当代哲学(3)

来源:世界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0月17日 10:06: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管我可以找出多少理由来证明自己只能把论文做到当年那个程度,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曾自卫的博论之超过我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几乎竭泽

不管我可以找出多少理由来证明自己只能把论文做到当年那个程度,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曾自卫的博论之超过我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几乎竭泽而渔地穷尽了无论是斯特劳森本人的还是研究斯特劳森的文献,这与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我们那个时代的资料搜寻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那时斯特劳森尚在世,我收到过他寄送我的Analysis and Metaphysics以及Universal一文的抽印本,这些至今仍在我身边,只是他给我的信,在经历多次播迁后,终于不知其踪了;

二是作者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斯特劳森在《个体》第二章“声音”中关于听觉世界的思想实验,而我虽然当时对这一部分以及接下来斯特劳森对于单子论的解释极有兴趣,甚至觉得不妨就斯特劳森和罗素的莱布尼茨阐释做一番比较阐发,但最终仍然因为论题和时间的限制而放弃了这部分构想;

《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作者:曾自卫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开学前的一天,转轱辘式地忙乎完一堆事儿的间歇,平常偶会聊天的教研室的X君微信我一则书讯,原来是曾自卫的博士论文作为遗著由他生前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民大学的出版社出版了。和同事就此做了一些交流,我就很快按图索骥,从一个购书平台下了单,不几天后,这部篇幅有些惊人的博论就在这偶会让人联想起普林斯顿的秋日的午后带着些许明艳来到了在闵大荒黯淡地讨生活的我的手中。

读了这些慎思明辨的话,我们不禁会感叹,如果天假以年,这位作者会在其要义为经过其辨析的“自知之明”的哲学道路上走到多么远啊!

华东师范大学的应奇教授是国内最早引介斯特劳森作品的学者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应奇先生解读了青年学人曾自卫关于斯特劳森的研究作品,他不仅借此回应了哲学界以来对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种种理解,更怀念了一位英年早逝的年轻学人——他的热情、才华与勤奋。斯特劳森这样的学者正如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只路标,召唤着更多的学人走向那条林中路,等待黄昏起飞的猫头鹰。

英国哲学家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位置,将哲学恢复到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传统之争。在某种意义上,斯特劳森堪称哲学家中的哲学家,他总是把思辨的意义提高到最强的程度,以语言哲学清晰的表述,把哲学世界中最复杂的“缠绕”部分,揭示出来。而斯特劳森的思路与遗产,也影响着今天的分析哲学界与语言学界,他试图以康德式的方式重新定义人类的理性与行为。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应奇;编辑:袁春希;校对:贾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曾自卫的博论堪当“体大思精”四字,但由于我只读了其长达七十五页的导论(这应已经有我的博论的三分之一甚至将近一半的篇幅),还无法作出精详的评价——并非谦虚地说,我相信其中有不少内容都已超出过了我这个分析哲学掉队者的能力范围。但是古人有“望气”之说,自从看到这部书的第一眼,我们就可以最低限度地说,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对待的“上路货”,而不是眼下最为常见的让人都懒得翻开的“大兴货”。事实上,作者的研究评述虽看似“亦步亦趋”,但在重要和重大的哲学问题上,却都是别具只眼,自有裁断的。

曾著论列之丰不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作为斯特劳森的一名老粉丝之“追星”心理,这主要表现在对其生平、著作、二手研究文献的综述上,也体现在作者对牛津哲学圈氛围与传统(主要是斯特劳森与奥斯汀、赖尔还有伯林的关系)的刻画以及对斯特劳森之于其论敌(主要是罗素和奎因)之关系的描摹上。即使在哲学的层面,与上述层次相应的论断也是所在多有,例如关于斯特劳森对维特根斯坦的态度,作者分析了斯特劳森对后者的三部著作的态度,并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说,斯特劳森有意限制《哲学研究》的影响,强调《逻辑哲学论》和论《确定性》的一致性,他试图根据自然主义态度和语言的日常用法建立起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这固然是为了支持作者自己的论题,但是对至今仍然触目可见的那些维氏的盲目追随者更未尝不是一种有益和有力的警示。

大概是两年前的某天,忘记是一位年长些的还是年轻些的朋友忽然私信我,说是有一位叫曾自卫的年轻学人对他转述曾受到我早年那本关于斯特劳森的小书的影响,还通过这位我认识的学者向我致意。虽然小作问世多年后,我亦偶会听到同事和朋友提及,但是收到这个有些郑重的消息,我当然还是有些高兴的,并期待着有机会能够与这位才俊见面论学。不料人生无常,不久之后竟传来了这位年轻人已经不幸离世的消息。虽然街市依旧太平,大伙儿照例忙于生计,后来就是一直在疫情当中恓惶,也就把此事置诸脑后了。

文章来源:《世界哲学》 网址: http://www.sjzxzzs.cn/zonghexinwen/2022/1017/734.html



上一篇:读书 | 《大学之理念》:一个哲学家对高等教育
下一篇:书单 | 哲学入门三书,让小白也能摸到哲学之门

世界哲学投稿 | 世界哲学编辑部| 世界哲学版面费 | 世界哲学论文发表 | 世界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世界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